茯苓蒲公英茶的功效,蒲公英茶对乳腺的功效与作用(蒲公英健脾除湿吗)
- 茯苓
- 2022-05-25 23:09:37
蒲公英泡茶功效??
蒲公英,又名紫花地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营养成分极其丰富。蒲公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水除黄之的功效。从蒲公英干物质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治疗痈、疖、肺痈、咳痰、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涩痛、乳痈的作用,可作为保健品和食品原料。蒲公英又名紫花地丁、远志,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医认为,此味甘、苦,但性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这种药用花含有植物黄素和维生素B2,其根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其草药含有肌醇、天冬酰胺、苦味物质、皂甙、树脂、菊粉、果胶、胆碱等。药理实验表明,蒲公英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浸剂有很强的利胆作用。此外,它还有抗肺癌的作用。基于以上,以本品为主的验方很多,治疗也很广泛。这里有一些例子。蒲公英、夏枯草各30克,水煎,分三次服用。如果用上面的鲜品捣患处,效果会更好。疖、肿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克,野菊花、紫背天葵各15克,甘草9克,水煎,分3-4次服用。服用5-10天。蒲公英30g,明矾少许,一起捣烂,用温开水敷患处,每日一换,越来越度。蒲公英30克、茯苓15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金银花18克,水煎服。气虚,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丹参。将鲜蒲公英和鲜夏枯草分成等份,捣碎成泥状,调适量浙贝母碎,敷于患处。1每天换,越换越不用。鲜蒲公英9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8克,水煎服,分三次服用,非常有效。肺痈鲜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薏苡仁各30克,水煎,分四次服用。应连续服用1周。急性胆道感染,蒲公英、淫羊藿各30克,海金沙、连钱草各15克,郁金12克,川楝子9克,水煎两次。将汤剂浓缩至150ml,分三次服用,连服3~5剂为宜。治眼睛肿痛,蒲公英30克,菊花30克,车前子12克,水煎服,分三次服,2~3剂效果明显。腮腺炎蒲公英30克,绿豆30克,大白菜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分三次服用。喷热蒲公英、马鞭草、车前草各30g,水煎,分三次服,程度递增。蒲公英30g,陈皮4.5g,砂仁4.5g,均为细粉。饭后用温开水冲服3g,一日三次,直到病好为止。植物源:是菊科植物蒲公英。其他名称:3360托公英、普公草、普公英、普公罂粟、紫花地丁、花椒、白鲜皮、黄花菜苗、黄花郎、邱莹莹、老普丁、白骨丁、紫花地丁、普公丁、黄花郎。叶子被揉皱或卷成条状。绿褐色或深灰绿色,叶背面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味微,微苦。叶片多,灰绿色,根完整,无杂质为佳。味与归经:苦与甜,寒。入肝、胃经。主治:3360清热解毒,利水散结。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疔疮、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和尿路感染。用法:3360
茯苓药性:平;甘淡主治(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可用于治疗湿热、带下、痈肿、瘰疬、疥疮、梅毒、汞中毒引起的肢体挛缩和骨痛。内服:煎服,10 ~ 60g或药丸或粉末。或者蒸;或者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敷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用。忌铁,服用时忌茶。蒲公英3354功效及作用功效:1。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证,尤其是清肝热,治肝火、目赤肿痛,以及各种感染、化脓性疾病。2.治疗热毒阻滞肌肉引起的痈、肿、疮、毒、高热。对痈有很好的疗效,能解毒、散结、催乳。可内服,也可外用,常与金银花配伍。此外,还可与大黄、牡丹皮配伍,用于治疗肠痈。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主要用于痈肿疮肿的药)味甘、淡、微寒。归胃、肺、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除湿。应用:1。用于肠痈、肺痈、疮疖、蛇咬伤。肠痈、肺痈,仅轻症有效。治疮疡,可单用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同用。蛇咬伤(如竹蛇咬伤)可用此品酒煎服或外敷。2.用于各种肿瘤,特别是消化道和淋巴肿瘤。可单独使用或与山豆根、半枝莲、黄药子等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3.用于湿热水肿,热淋黄疸。可与其他清热利湿退黄之品同用。此外,还用于支气管炎、盆腔炎等。
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种中药是治什么?
你会问这种问题,说明你对中医的内容缺乏概念或者认知错误。要知道处方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来开,也就是有症状才有处方。你不能用药方来掩盖症状,或者推断它的疗效或者能治什么病。
需要了解中医
讲求的是系统化治疗,因此对病灶及其周边系统和各组织系统协调,都要配合治法来用药加以改善。亦即要先知其病、明其症,纔能立治法,尔後开立药方。 例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皆详列症状於前,再提治法药方於後。至於其它方书〈汤头歌诀〉、〈万病回春〉、〈删补名医方论〉等,莫不以详列症状於前,对症药方列於後。先症後方,有是症而出其方,方不为逆治。 再观中医药学之书〈本草纲目〉、〈本草备药〉,一药依治法、辨症及它药之配合,可治之症,少则三五,多则数十,何况繁多药味之复方,岂能以药方推其症及其效。 就是因为许多人不识中医辨症用药之精确程序,纔会出现仿造西医用「中成药」治病之逆流,贻误病情之罪大矣! 换句话说,如果你这箇问题如果有人回答你这药方有什麼功效、能治什麼病,这些全都是对中医中药全然外行之人,就算他是个中医说得头头是道,也是个学不达道者,亦无一言可听,莫要信之。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