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茯苓,茯苓的苗是什么样子的(活松树茯苓种植技术)
- 茯苓
- 2022-01-05 16:35:31
种植茯苓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茯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栽培技术非常关键,直接决定了茯苓的收成。那么如何种植才能增加茯苓的产量呢?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种植的常见问题,希望对大家种植茯苓有所帮助。一、翻耕茯苓种植地选址应选择东、南、西各10-25度的山坡,排水管道优良。黄色砾石土是最好的土层,而粘土和砾石土不适合种植和连作。土地选好后,深松时要清除污物,白蚁危害的地区要用杀白蚁剂对土层进行消毒杀菌。接种茯苓前10天,再次翻土,将土块打碎,彻底清除污垢。二、材料准备茯苓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杉木给予的营养物质,因此,种植茯苓应以松树和柏树为原料。在生产制造上,分为干柴种植和树桩种植两种类型。1.干段木质材料的制备方法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不值得种的松柏类树木,剪光(或取样后剪去末端的叶子),在树的末端剪去它的部分枝叶,然后根据树的大小铲掉4-5根(铲到韧皮部为宜),在铲之间留4-5根两指宽的根,不适合从上往下打断痕迹,有的根据说是。10-15天后,待茎干开裂后,锯至70-80厘米,按“井”形堆放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木垛的顶盖用于草料,垛的周围做了污水沟,路面撒上了杀白蚁剂。2.树桩材料的准备方法:秋冬季伐杉木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清除其周围1.5米范围内的杂草和底土,将灌木剪掉,深入分析0.8米左右,露出土外的树桩和树根。然后在树桩上铲四根,留下四根两指宽的电线。在裸露的路面上多留4-6根树干,并断开其他树根。还需要铲去树干三面的树皮,每面留一根手指粗细的铁丝,根部长度1-1.5m.上述任务本应在去年冬天完成。三.疫苗接种。接种季节茯苓分为春季和秋季。从清明节到小暑都进行春季种植。桂南、桂东南、桂西气温上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更为适宜。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应在夏季高温前后接种。秋季全国各地温差不大,可在寒露周围接种茯苓。2?接种方式茯苓种植是以菌种或鲜茯苓(菌核)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灭菌是将小块杉木(塑料)装罐,加入合适的成型培养基,然后将茯苓原液成型,然后在瓶中长出乳白色菌丝体。鲜茯苓养殖是用薄皮、嫩滑、浅褐色的鲜茯苓,用竹刀切成皮重0.1-0.15公斤的块作为养殖原料进行接种。接种前,在整个种植地沿斜坡开坑,深度20厘米,宽度40-50厘米,长度视断面长度而定。将窖底稍整平,撒上杀白蚁剂并与土壤混合,将该段木材顺坡放入窖内。先放两段。接种菌种时,先用尖刀将两块木板的上部切开,长出一个宽度=150cm10cm的新口,用医用镊子取下瓶内有菌丝的杉木块,平放在两块木板之间的新出口处,盖上杉木块或松叶,再放上另一块木板(两块木板重量超过20kg时,不放第三块木板),填入10-15cm。接种新鲜的茯苓块,然后在段木上面锯几块,把新鲜的茯苓块糊起来,轻轻搓搓,然后用手紧紧夹住,盖上土。树桩接种是割2-3个新口
2通过从地窖中挖土,发现木材断面下段存在的乳白色菌丝正在生长发育,并有茯苓的气味,可明确识别为茯苓菌丝。如果发现死菌和未感染的茯苓核,应每7-10天检查一次。如果第二次检查看不到茯苓的菌丝体,可以打开地窖,从其他有细菌的部分中取出一部分,转移到没有细菌的地窖。或者把没有细菌的木头全挖出来,晾干水分,再把皮削掉,把细菌连起来。需要注意的是,茯苓菌株接种1个月后,在实木粉台面上看不到菌丝。此时,大多数菌丝已经在木材中生长。接种茯苓后一个月,如果看不到参考菌丝体,就会误以为抓不到菌,断了木,造成不应有的伤害。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将杀白蚁剂喷洒在白蚁上或蚂蚁路上,以防止白蚁。3.茯苓产生菌核(茯苓)后,如发现茯苓裸露路面应立即松土,雨季注意排水管道。5.茯苓的采摘、生产和加工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提高。采摘下来的茯苓都堆放在房间里御风避雨,用麦秸覆盖“出汗”5-6天,然后伸展开晾干1-2天。待水分蒸发后再堆起来,然后放在稻草盖里5-6天,去皮(或者先把新鲜的茯苓皮剥下来),放在笼子里用水蒸透芯,或者用自来水煮透芯(煮的时候,换鱼缸里的水3-4次,标志是水变黑的时候,换鱼缸里的水)。用尖刀将其取下,切成宽厚=4厘米4厘米0.5厘米的网格,然后将白色和红色的碎片分别放入垫子或竹筛中,用一张薄纸覆盖,放在阳光下暴晒至完全干燥,注意经常滚动。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能用明火烘烤,以免烟草熏蒸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种植茯苓什么季节最好 。
(1)别名云苓、茯苓概述。它是茯苓的菌核。)狼,多孔菌科植物,低等植物,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用过的部分是干菌核。自然界的甜蜜和光明。它具有祛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用于水肿、心悸和头晕。茯苓皮,利尿消肿,用于燥湿水肿等症状。它分布在所有国家。(二)植株特征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木材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菌丝(白丝)期和菌核期两个阶段。在菌丝生长阶段,菌丝主要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养分,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物(纤维素),使菌丝在木材中得以扩散和旺盛生长。
。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不同品种的,结苓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品种栽后3~4个月开始结苓,有些则较慢,需6~7个月。早熟种栽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的品种则需12~14个月。 (三)生长特性 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刮,以海拔在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菌丝在15~30℃均能生长,但以20~28℃较适宜。当温度降到5℃或升到25℃以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温不致于冻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沙多泥少的夹沙土(含沙60%~70%)为好,土层以50~80厘米深厚、上松下实、25%、pH5~6的微最适宜菌丝生长。切忌碱性土壤。 (四)栽培技术 1.备料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并分解和吸收其中养分和水分之特点,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生活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方法。 (1)段木备料 每年10~12月松树砍伐后,立即修去树桠及削皮留筋,具体要留几条筋,要看树的大小而定,削皮要露出木质部,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削(不削不铲的一条称为筋),各宽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经半个月以后,将木料锯成长约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阳处难叠成“井”字形,待敲之发出清脆响声,两端无松脂分泌时即可供用。 (2)树蔸备料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蔸作材料。在秋、冬季节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厘米以上的树桩,将周围地面杂草和灌木砍掉,深挖40~50厘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皮4~6向,留下4-6条约3~6厘米宽未铲皮的筋(也叫引线)。树桩下的粗大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 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细料应垫起与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
想种植茯苓
你没种过最好去学习一下。有技术才赚钱。别浪费了那么多的树兜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