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茯苓 > 正文

茯苓的入药部位是,茯苓的药用部位是什么(茯苓粉的功效与作用)

摘要: 茯苓是一种什么药材,有什么功效 茯苓是一种菌核。内服:利尿消肿,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外用,对皮肤有...

茯苓是一种什么药材,有什么功效

茯苓是一种菌核。内服:利尿消肿,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外用,对皮肤有很好的效果。你可以试试。

茯苓主要生产于我国哪些地区?

它是茯苓(fr。)wolf(见图2-111),一种属于担子菌、多孔菌目、多孔菌科的伞菇属真菌,菌核入药。其主要成分是-茯苓多糖,水溶性低,几乎没有抗癌活性。然而,通过化学处理获得的茯苓多糖和羧甲基茯苓多糖在其水溶性增加时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菌核中还含有许多三萜类化合物,如乙酰茯苓、牙酸等。还有大量的戊聚糖、果胶、卵磷脂、胆碱、腺嘌呤、几丁质等化合物。它的味道是甜的,温和的,无毒的。入心脾肺经。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宁心安神,延年益寿。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入药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作用:茯苓更擅长健脾润燥;茯苓倾向于清利湿热;沈复善于宁心安神;茯苓专治利尿消肿。现代茯苓用于急慢性肝炎、精神分裂症、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具有营养和强身健体的作用。分布在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兼性寄生真菌多生长在沙土、气候凉爽、阳光充足的松属植物根际,沿根部扩散,在适宜的地方形成孢子。一般埋深50 ~ 80cm。图2-111茯苓菌核的形态

茯苓药如何加工

茯苓采收加工(1)采收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 ~ 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点是外带黄褐色,可在当时控制;另一个特点是带菌核的木材变得疏松、褐色,一捏就会断裂,说明养分已经耗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木块先成熟,大木块后成熟。与其拖延,不如收获一批成熟的。一般每窑15 ~ 20公斤木材可收获鲜茯苓约2.5 ~ 15公斤,高产可达25 ~ 40公斤。(2)加工:将采集到茯苓堆放在室内阴凉处,用稻草或麻袋盖紧使其发汗,分离水分,摊开晾干,反复覆盖,当外皮收缩变成褐色时,用刀将外皮的黑皮(即茯苓皮)剥掉,在晴天依次切成片(长、宽、厚4cm4cm0.5cm),将切好的白片和红片分别铺在竹席或竹席上。也可以将鲜茯苓直接去皮,放入蒸笼蒸干,捞出,按上述规格用尖刀切成方块,放在阳光下晒干。一般干燥率在50%左右。产品质量:成品烘干,去皮,方形,厚薄均匀,白色的质量高。-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茯苓。中药有利尿、镇静的作用。【药】是茯苓的干燥菌核(Schw。)狼,多孔菌科真菌,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秋季采挖,栽培品一般在接种三年后采挖。洗净,暖草,一层一层铺好,上面盖厚麻袋,使其发汗,分出水分,取出,擦去水珠,铺在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发汗,如此反复3~4次,直到表面收缩,皮肤变成褐色,再放在阴凉处晾干,切成段,阴干,生吃。茯苓:茯苓的菌核外皮,对水肿有效。茯苓:剥去外皮后微红的部分,有利湿热的作用。白茯苓:赤茯苓切去后的白色部分,又名茯苓,切成小方块,可润燥健脾。沈复:白茯苓中间有细松根的切成方形切片,可以安神定志。【英文名】茯苓【别名】茯苓、茯苓皮、茯苓块、茯苓红、茯苓白【来源】本品为茯苓的干燥菌核(Schw。)狼,多孔菌科真菌。7-9月份采挖,采挖后除去泥沙,堆积发汗,摊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直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分流失,再阴干,称为“茯苓”;或者将鲜茯苓切成不同的部分,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和“茯苓饮片”。[方法]取茯苓,浸泡,洗净,湿润,稍蒸,及时切成片或厚片,晒干。【性状】茯苓:呈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皮肤薄而粗糙,棕褐色至深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重量大,质实,横断面呈颗粒状,有的有裂纹,外表浅褐色,内部白色,少数微红,有的中间有松根。无臭,味淡,嚼起来粘牙。茯苓:是茯苓去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部为棕色至深棕色,内部为白色或浅棕色。柔软且稍有弹性。茯苓:茯苓去皮切块,呈片状,大小不一。白色、红色或浅棕色。茯苓:将棕红色或略带红色的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白茯苓:赤茯苓切去后的白色部分。【鉴别】(1)本品粉末为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支状团块无色,逐渐溶于水合氯醛。菌丝无色或浅棕色,细长,稍弯曲,分枝,直径3 ~ 8微米,少数为

入心、肺、脾、肾经。主治:利尿、利湿、健脾、强心。可用于水肿、少尿、眩晕、脾虚、厌食、便溏、焦虑、恐惧、失眠。【用法用量】9 ~ 15g。【储存】储存在干燥、防潮的地方。【备注】(1)寒湿可与桂枝、白术同用;湿热证,可与猪苓、泽泻同用。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芪、白术同用。虚寒者,可与附子、白术同用。对于脾虚失调引起的泄泻带下,茯苓有标本兼治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可作为补肺健脾、治疗气虚的辅助用药。半夏与陈皮可同用,脾虚不能运水化湿,止聚化痰,可与桂枝、白术同用。治疗痰湿入络、肩背痛。

,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摘录】《中国药典》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5099.htm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