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茯苓 > 正文

茯苓的种植方法视频,茯苓最新种植技术(茯苓怎么种才能高产)

摘要: 茯苓大棚种植技术视频 栽培技术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有木段、根、松针(松叶加短枝)。在目标产区,茯苓菌丝...

茯苓大棚种植技术视频

栽培技术茯苓的栽培方法很多,有木段、根、松针(松叶加短枝)。在目标产区,茯苓菌丝体主要作为引物,附着在松树上。菌丝在松树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形成菌核。土壤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通风疏松、中性或酸性砂壤土种植。岭田选择与材料准备(1)岭田选择宜在海拔600-900米,坡高15-30度的山坡上。要求土地背风向阳,土壤沙质,中性,微酸性,排水良好。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顺坡挖坑。坑深60-80厘米,长短取决于木块的数量和长度。一般长90厘米,坑距20-30厘米。灵场周围的排水明沟。(2)第一年秋冬备料,砍伐马尾松,伐后刮枝,按松的大小纵向交替切3-10片树皮,俗称“剥皮留筋”。将表面切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流出树脂。切好的松木就地立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的断口停止排脂并有清脆的声音时,锯成65-80cm长的木段,置于通风透光处备用。到6月份左右,木段就会排到坑里,每个坑3段,粗细匹配,分层摆放,准备接种。准备好的菌种,也叫引物,分为菌丝、肉、木三种。现在多用菌丝。(1)菌丝体是指茯苓菌丝的人工纯培养物,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出亲本菌丝。但最好用茯苓孢子进行制种。方法是将8-9公斤鲜菌核放入盛水容器中,距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照明亮。仅一天后,菌核水面附近就会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喷出大量孢子。此时可以进行无菌操作。将干燥体切成1cm2,用S形丝钩挂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24小时后孢子萌发成白色菌丝,纯化培养后得到亲本种子。亲本种可通过PDA培养基的斜面扩大成原种。将原种嫁接到栽培种的培养基上,在25-28培养一个月后,菌丝长满培养基的各个部位,得到嫁接木用栽培种。培养基的重量组成为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为65%左右。混合均匀,装入广口瓶和聚丙烯塑料袋中,常规灭菌,接种原种。(2)将肉切成鲜茯苓片。选择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果肉和汁液充足的茯苓为佳。(3)水引指接种肉引的木段,即有菌丝的木段。5月初,挑选质地疏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去皮后切成50厘米长的木段。接种鲜猪苓,一般每10公斤木段窖中用鲜猪苓0.5-0.7公斤。用头引法接种,即把猪苓种子片贴在木段上端,覆土3厘米,8月初挖出来。选择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有香味的茯苓为木引。接种管理(1)接种菌丝在晴天进行,将地窖中的中细木段上端削尖,然后在尖端倒插栽培种瓶或袋。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也可以把培育好的种子从瓶子或袋子里倒出来,收集在木段上端的锯口,盖上一层木屑和树叶,再盖上土。(2)接种肉根据木段粗细,分上二下三层或上下两层进行。接种时,用干净的小刀剖开冬种,将猪苓的肉面贴在猪苓上

黑脚大白蚁病虫害防治:吃松段,使其不长出茯苓,严重减产。防治方法:冬季避开蚁源;去除烂根;冬季在地面四周挖深50厘米、宽40厘米的封闭环形防蚁沟,沟内撒石灰粉或在种有臭椿树的地窖旁布置;白蚁天敌——食蚁细菌简介:在岭场周围设置捕蚁坑,埋松木或甘蔗渣,诱捕白蚁。一个月检查一次,看到蚂蚁就杀。采收加工:茯苓黄棕色时可挖;如果是黄白相间的,就是不成熟;如果是黑色的,那就是太熟了。选个晴天挖,刷掉泥沙,分层堆在室内,底层和表层加一层稻草使其发汗,每3天翻一次。水分干了,茯苓皮皱了就可以剥下来,就是茯苓皮。里面切成厚而均匀的片,粉色的是红色的茯苓,白色的是茯苓,中间有木心的是茯苓。不要切片。等水干了之后,再晾一晾,就是茯苓了。生长环境:茯苓为兼性寄生,野生于海拔600-1000m的干旱山区,阳坡的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孢子在22-28萌发,菌丝在18-35生长,在25-30快速生长,子实体在18-26分化生长产生孢子。木材含水量50%-60%,土壤含水量20%,pH3-7,坡度10-35的山地沙土更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于均等生长。

土茯苓的种植技术视频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阴的生物学特性。沙壤土或粘壤土都可以种植。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森林、灌木丛、河岸或山谷中,也生长在林缘和疏林中。它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森林、灌木或阴坡下。栽培技术:种子繁殖,春播。生长期要经常松土除草,苗高以30cm左右为宜。我们应该搭起一个架子,让藤蔓爬上去。分布:分布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台湾省、海南、云南等地。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省、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

茯苓的种植方法

1.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地应选择东、南、西三个方向10 ~ 25的坡度,排水良好。黄沙土壤是最好的土壤,粘土和砾石土壤不适合种植和连作。土地选定后,深挖时要清除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区域要用杀白蚁剂进行土壤消毒。茯苓接种前10天,再次翻地,打碎土块,切透。

底除净杂物。二、备料: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三、接种季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四、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扩展资料:茯苓的田间管理方法1、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茯苓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