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 > 正文

怎么介绍茶文化,茶与茶文化的重点知识(广西油茶的几大功效)

摘要: 简单介绍下茶文化 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诗人赞之曰:“一碗喉吻滋润,...

简单介绍下茶文化

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饮品,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诗人赞之曰:“一碗喉吻滋润,二碗破寂寞,三碗寻枯肠,只有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所有坎坷,全部散到毛孔里。五碗筋骨清,六碗神仙连。七碗吃不完,只觉两腋窝学清风。”足见好评。围绕着饮茶的过程,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直接删除)。对小月来说,茶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它在发展中慢慢融合了佛、道、儒的思想,结合了礼仪和地方习俗,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王公贵族欣赏茶,文人墨客赞美茶,因为每一次冲泡,都有不同的滋味。通过它,就像是在品尝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寄托各种思绪。当铺老板也爱喝茶,不仅因为它能解渴提神,还因为它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情趣。一碗简单的茶,代表着对未来的期待。不同的人可以在那碗茶里找到自己的欣赏角度。也许这就是茶文化的共同魅力。到了现代,茶文化精神更加多元化。无论是约上两三个朋友坐在茶馆里,在茶香中促膝谈心,还是独自品一杯香茶,都可以暂时摆脱激烈的社会竞争,广交朋友,君子之交,看自己的感受。那岂不是很快?由选茶、选水、沏茶工艺、茶具艺术、环境选择与营造等一系列内容组成的茶艺,既能让人大饱眼福,又能体验到层出不穷的礼仪文化,得到无形的熏陶。萧月认为茶苦中带甜,清淡恬静,正好符合中国人先苦后甜,恬静淡泊的思想。这种精神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文化介绍

看这个文案,我写不出“茶”字的来历。最早见于中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本医学书籍。据有关专家考证,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茶圣-唐朝的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种茶、制茶、饮茶、品茶的方法和经验。按照陆羽《茶经》的推断,中国茶树的发现和利用距今已有4700多年。在中国西周时期,茶被用作祭品。在春秋时期,新鲜的茶叶被用作食物。在战国时期,茶被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在西汉时期,茶叶已经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从三国到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徒在禅定时用饮茶解困,于是寺庙旁的山谷中广泛种植茶叶。饮茶佛教得到了推广,佛教又推动了茶炉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被正式作为民间的大众饮料。自古以来,茶就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国会寺学佛。回国后,他们带回茶叶种子,种植在日本何姿县(今池上茶园),并从那里传播到日本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禅师荣熙两次来华,游历了天台、思明、天童等地。宋孝宗授予他“钱广大师”的称号。容山大师不仅佛学造诣深厚,而且对中国茶也颇有研究,写了33,360,010-30,000本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年,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景山寺学佛。回国后,他带来了景山寺的茶道具和茶桌,把景山寺的茶宴和抹茶法传到了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中国宋代,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茶叶还销往东南亚和南部非洲的国家。明末,荷兰商船于公元1610年首次将茶叶从澳门运往欧洲,开启了中国茶叶销往两岸的大门。中国最早的茶馆记录是唐开元年间《吃茶养生记》场闭馆演出,其中“从邹、齐、仓、李到景邑,市多开店,煮茶而卖,酬饮而不求俗”。唐朝以后,很多地方都开了卖茶叶的茶馆。清代,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中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的花花茶厅,有三厅四院。成都的茶馆都配有大扶手椅,喝茶聊天或者小睡都很舒服。我国人民历来有“客来奉茶”的习惯,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貌。古代的齐世祖、路娜等人提倡以茶代酒。唐代刘以十德赞“茶”,认为饮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敬茶”、“使茶卡亚之心”、“使茶可行”。在唐代,许多文人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魏、文、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不仅爱喝茶,而且在名作中也对茶进行了赞美和描写。茶在中国的起源,早在南宋的吴就有“柴米油盐酱醋酒茶”的说法。最初叫“八事”。直到元代,省略了“酒”,才成为“七物”。元杂剧歌词中有“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代代相传

叶间开白花,五瓣,果实扁圆形,三角形。成熟时,它会裂开并散播种子。它的嫩叶可以在春天和秋天采摘来泡茶,它的种子也可以榨油。由于材质优良,茶树还可以用来雕刻。在古代,茶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如茗,茶,茶明,孟佳等。一般认为“茶”这个词在唐代以前的古籍中没有出现,但从唐代开始就有了。“茶”字是在唐代减去古字“采檀”而成。“茶”是“茶”的古体词,是从“茶”这个词分化出来的。它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所以它也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喝茶、制茶的国家。几千年前,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就发现了野生茶树。中国的茶叶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所有产茶国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引进茶苗和品种,并派人到中国学习如何种植和制茶,然后发展自己的茶叶生产。

产。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采集野生植物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农氏时期,已累积发现有72种有毒中草药,又在偶然间发现用野生茶树的鲜叶汁,可解这72种有毒中草药的毒。自此以后,先民们就以喝茶来解毒,也即用茶的开始,可见最早的饮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饮茶由药用转变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古人所见不同。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姬于公元前1115年联合四川各民族伐纣之后,巴蜀所产茶叶已列为贡品,诸民族首领正是带着茶叶去进贡的,这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茶叶的记载了。 饮茶简史 早在西汉时,饮茶在我国已较普遍,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曾讲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成都卖茶”。王褒不仅要家僮煎茶,还要他去当时的茶叶市场—武阳买茶,并去茶市集中的成都卖茶。从中可看出,茶叶在当时已不仅仅是饮料,而是已经作为商品了。 至唐代时,饮茶在我国已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称。自唐代陆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谓之见“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与宋代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是把鲜叶蒸熟后,经捣碎做成饼,再用绳子串起来烘干,叫“饼茶”、“茶饼”或“片茶”。喝茶时,将饼茶碾成碎末,放锅里煮滚,让茶叶渗透再喝。士大夫们还将茶叶碾成碎末、压成小饼相馈赠。 当时还发明了用蒸青捣焙制作压型绿茶,比以前的“生叶煮饮”有了很大改进,可增强茶叶的香味,提高茶叶的品质。 唐代时,随着饮茶之风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们纷纷品茗论水、著书立说。唐代著名品茶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成为历代推崇的“茶圣”、“茶神”。世界上第一部专论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成书于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著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著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中国茶区 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菜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1、西南菜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形复杂,有些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土壤状况也较为适合茶树生长,四川、贵州和西藏东南部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云南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区丰富。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除闽北、粤北和桂北等少数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气温为7℃~14℃,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湾省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O0毫米。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季气温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茶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16℃,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一般为-10℃左右。年降水量较少,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匀,常使茶树受旱。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如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关于茶文化的介绍!越详细约好!!!!

【茶的起源】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  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  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  采:①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  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  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  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  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  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  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  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  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  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  ,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  。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  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  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  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  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②茶与祭腌: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  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  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  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  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  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  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  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  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  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  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  ③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  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  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  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