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茯苓 > 正文

茯苓加三仁,茯苓白术薏苡仁(白术加茯苓有哪些功效)

摘要: 舌苔白,根部较白厚,有齿痕手脚心热,后背腰部觉得酸痛累,颈部觉得累酸, 从症状来看,应该是湿热,湿...

舌苔白,根部较白厚,有齿痕手脚心热,后背腰部觉得酸痛累,颈部觉得累酸,

从症状来看,应该是湿热,湿重于热。治疗要清热燥湿。药用三仁汤中加入了茯苓、葛根和黄芩。杏仁15克、滑石20克、通草6克、豆蔻6克(粉碎后放低)、厚朴10克、生薏苡仁30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葛根30克、黄芩10克。煎服药渣,每日两次,连服3天。

舌苔白,根部较白厚,有齿痕手脚心热,后背腰部觉得酸痛累,颈部觉得累酸,

湿阻中焦,湿阻下焦分别该用什么药方呢

1.广藿香15g 2,佩兰10g3,茯苓20g 4,白术10g5,姜半夏10g 6,陈皮6g7,砂仁(下背)6g 8,厚朴10g。以上药物可以说是中医二陈汤的加减,具有祛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加什么样的广藿香厚朴砂仁加强芳香化湿的效果?医生可能会怀疑你是体内湿气引起的疼痛。你是否描述过自己有恶心、酸痛发冷、尿频等症状?黄柏20g 12、金樱子30g13、益智仁15g 14、五味子15g15、龙骨(先煎)30g为对症药,可能是你向他描述自己考虑肾虚的结果。如早泄、遗精。这个可以调整,需要结合你的具体情况。

湿阻中焦,湿阻下焦分别该用什么药方呢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证在北方少见,但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向王慧兰老师学习,发现温胆汤常用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老师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及常用治疗方法总结如下。病因病机以脾胃虚弱为基础的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的内在根源。《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无虚,邪不能独害人。”虽然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很多,但脾胃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性因素。临床上,有些患者每次因外感疾病或某一餐“多吃一口”,就会引起胃胀、全身恶心、无食欲,或大便异常,舌苔变黄变腻。找到根源,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根源。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水。水转湿,谷转滞,湿滞化为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功能失调,湿热。1.1感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点,湿燥易侵脾胃。脾为湿土,是“湿区”,湿最容易伤脾;胃为燥土,易患燥,燥为阳热之邪,甚则燥为热,胃热与脾湿合则湿热。其他外邪如性淫之外感风热,在脾虚内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内湿合也成湿热。正如薛在:中所说,“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故病湿热。”同时,外邪袭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异常,也可伤及脾胃虚弱,使湿从内生,郁而热,形成湿热。1.2饮食不健康是脾胃损伤最常见的原因。“饮食自倍,伤脾胃”。酗酒、暴饮暴食、暴饮暴食、肥腻甘甜以及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都容易伤脾胃,引起食积、湿滞、气滞等。而食滞、湿滞、气滞久而久之可化为热。酒本身“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不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有生湿助热的特点。可见,很多饮食因素不当都可以成为脾胃湿热证的病因。胃虽喜润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也与胃有直接关系。首先,食物是由胃摄取的。临床上,食欲异常的症状如胃胀、厌食、恶心等。往往是最先看到的。脾胃是中土,生理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同化功能,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1.3情志因素“脾重于思”“思致气滞”。张景岳曾说:“但苦思则伤脾”。过度的思考和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肝脏的排泄功能。肝脏的正常排水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即“从土中得木才能达到”。肝衰竭不能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湿郁热,湿热成盛。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个体中引起的脾胃疾病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脾胃功能特质以及对病因的不同反应形式所决定的。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其中

半夏能燥湿化痰,和胃消肿散结,陈皮能理气和胃,行气化湿;茯苓能健脾祛湿;甘草能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生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散结,消肿助湿,竹茹温凉缩胃,清热化痰。具有祛邪扶正、燥湿清热、理气导滞的功效。虽意在健脾而不滞,但能祛湿而不助热。用清热不助湿的方法治疗脾胃湿热证,还是比较对症的。因为湿热证缠绵难愈,所以要考察证因,分清湿热。

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3 验案举例患者,女,68岁。因感冒愈后上腹胀满,痞闷不舒,纳呆恶心,矢气时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饮,身困乏力月余就诊。查见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淡黄厚腻,脉细滑,下肢微肿。并述多年来每逢感冒或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上症。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望早日康复!

脾胃湿热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