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茯苓 > 正文

茯苓种植方法,茯苓种植方法视频(茯苓的种植方法与步骤视频)

摘要: 种植茯苓方法? 1.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地应选择东、南、西三个方向10 ~ 25的坡度,排水良好。黄沙土壤是最好...

种植茯苓方法?

1.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地应选择东、南、西三个方向10 ~ 25的坡度,排水良好。黄沙土壤是最好的土壤,粘土和砾石土壤不适合种植和连作。土地选定后,深挖时要清除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区域要用杀白蚁剂进行土壤消毒。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一次地,打碎土块,彻底清除杂物。2.材料准备:茯苓的生长依靠松树提供养分。因此,松木应作为栽培茯苓的材料。选择一棵直径超过12cm的无用松树进行砍伐(或者取料后留下的头尾),剪掉它的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叶子。然后根据树的大小铲掉4 ~ 5块树皮(铲到木质部为宜),在铲面之间留4 ~ 5块两指宽的树皮。从上到下不能有断痕,留下的树皮叫铅丝(俗称“撑筋”)。10-15天后,将树干晒干至有裂纹后,锯成70-80厘米的小段,在干燥向阳处堆成“井”字形。木质的婴儿床上面铺着草料,婴儿床周围开着排水沟,地上撒着杀白蚁剂。三。接种季节:春秋两季接种茯苓。春种从清明到长夏。桂南、桂东南和桂西气温回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较为适宜。桂北、桂西北应在长夏前后接种。秋季温差不大,立秋前后可接种茯苓。四。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 ~ 10个月成熟。将采集的茯苓堆放在室内有遮挡的地方,用稻草和汗液覆盖5-6天,然后摊开晾晒1-2天。水分蒸发后,再堆起来,用稻草盖紧5 ~ 6天,剥下来(或先把鲜茯苓的皮剥掉),放入蒸笼,隔水蒸至核,或水煮至核(煮时换3 ~ 4次水,以水变黑为标志)。拿出一把锋利的刀,切成长宽厚=4cm 4cm 0.5cm的正方形。

茯苓种植方法

1.接种季节茯苓在春秋两季接种。春种从清明到长夏。桂南、桂东南和桂西气温回升较早,清明前后接种较为适宜。桂北、桂西北应在长夏前后接种。秋季温差不大,立秋前后可接种茯苓。2.接种方法:茯苓栽培用菌种或鲜茯苓(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将菌种用瓶装小松片(塑料)灭菌,加入适量培养基,再接种茯苓原种培养,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繁殖选用鲜茯苓,皮薄、嫩红褐色,用竹刀切成带皮、重0.1 ~ 0.15公斤的片,作为繁殖材料接种。接种前,在整个种植区沿坡面开一个窖,深20cm,宽40 ~ 50cm,长度视窖长而定。将地窖底部稍微整平,撒上杀白蚁剂并与土壤混合均匀,将那段木头沿斜坡放入地窖。先放两段。接种菌株时,先用尖刀在两片木块的上部切开长宽=150cm 10cm的新口,用镊子取出瓶中有菌丝的松片,水平放置在木块之间的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 并在上面放上另一块木板(两块木板重量超过20kg时不允许放第三块木板),盖上土10 ~ 15cm。 接种鲜茯苓块,在木块上端锯几个地方,贴上鲜茯苓块,轻轻摩擦,用手压住,盖上土。树木灌木接种是在树梢上开2 ~ 3个新的口子

土茯苓的种植方法(1)别名茯苓、茯苓概述。它是茯苓的菌核。)狼,多孔菌科植物。它是一种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是干燥的菌核。又甜又淡。具有润燥、健脾、宁心等功能。可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腹泻、心悸、眩晕。茯苓,能利水消肿,用于湿邪水肿。它分布在世界各地。(二)植物特征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端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菌丝(白丝)期和菌核期两个阶段。在菌丝生长阶段,菌丝主要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养分,并分泌酶类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物(纤维素),使菌丝在木材中蔓延,生长旺盛。第二阶段中后期菌丝丛生,逐渐形成菌核(也叫根瘤等。).猪苓的大小与细菌的质量、营养状况以及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品种的菌株出菇时间不同。有些品种种植后3-4个月开始结果,有些品种需要6-7个月。早熟品种种植后9-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品种需要12-14个月。(三)生长特性茯苓喜温暖、干燥、向阳,忌北风吹。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为广泛。气温10 ~ 35。菌丝可在15 ~ 30生长,但最适温度为20 ~ 28。当温度降至5或升至25以上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仍能忍受-1-5的短时低温而不被冻死。最好的土壤是排水良好、通风疏松、多砂少泥(含砂量60% ~ 70%)的沙土,土层深50 ~ 80 cm、上面疏松、含水量25%、pH值5 ~ 6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菌丝生长。避免碱性土壤。(四)栽培技术1。茯苓生长营养剂的制备主要依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其中的营养和水分的特性。选用松树作为茯苓的活体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栽培和树桩栽培。(1)木材准备:每年10-12月松树被砍伐后,立即修剪树枝,剥筋,留几根筋,视树的大小而定。剥去树皮露出木质部,沿树纵向切开树皮(没切开或铲掉的那根叫筋),宽4 ~ 6 cm。剥完筋,整株在山上晒干。半个月后,木材被锯成80厘米左右的小块,然后在现场阳光充足的地方很难折叠成“井”字形。敲的时候发出清脆的声音,两端没有松香分泌的时候可以使用。(2)树桩制备是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桩作为材料。秋冬季砍伐松树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剪除周围地面的杂草和灌木,挖深40 ~ 50cm,使树桩和树根露出土外。然后将残肢上部分别铲出4 ~ 6个方向,按4 ~ 6条约留3 ~ 6cm宽的无壳筋(也叫引线)。树桩下面很厚

树根也可用来栽茯苓,每条树根铲皮3向,留3条引线。根留1~1.5厘米长,过长即截断不要,使树蔸得到充分暴晒至干透。干后可用草将树蔸盖好,防止降雨淋湿。 2.选地挖窑 (1)选地 宜选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土质深厚、疏松的砂质壤上(含沙量60%~70%)为好。黏土、透气性差的土壤不宜采用。最好选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庄稼地;栽过茯苓的地块即应放荒5~10年方可再种。 (2)挖窑 挖窑时间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底进行。先清除场地的草根、杂木蔸、石块等杂物,然后依备料段木的大小与长短挖窑。窑形为长方形(长度视段水长短而定),深挖20~30厘米,宽30~50厘米,窑地按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物。挖出的土也要保持清洁。场地沿山坡两侧开沟以利排水,如坡度较陡,可在被顶筑坝拦水。 (3)下窑与接种 下窑接种时间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下窑应选连续晴天土壤微润时,把干透心的段木按大小搭配下窑,一般每窑2至多段。细料应垫起与大料一样高,两节段木留皮处应紧靠,使铲(削)皮成“V”形,以便于接种。以重量计,每窑2节段木在15千克左右,最少不宜少于10千克。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种,历来沿用菌核组织,通称“肉引”;将其压碎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把“肉引”接种于段木,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起,锯成小段作种的称“木引”。用“肉引”和“浆引”栽种一窑要耗费茯苓0.2~0.5千克,用种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繁琐,菌种质量难以稳定,稳产高产也难以保证。近年来采用纯菌种接引,即可获得高产,又可节约大量商品茯苓,是当前广泛应用的最好方法。菌种是用小松木块(长宽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装瓶消毒,加适量的培养基质,经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在瓶内长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而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在两段木的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15厘米*10厘米的新口,然后用消毒过的钳或镊子将瓶内的菌种(长有菌丝的松土块)取出,平摆在两段木间的新口处,并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可再放一条段木(若两段水重20千克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段木),覆土10~15厘米,整个窑面成龟背形。每窑需菌种1/3~1/2瓶。 利用树蔸栽培在茯苓则于根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分别接种在新口处,盖上松片或松叶,覆土高出树蔸15~18厘米,每树蔸一般用菌种0.5~1瓶。 3.田间管理 (1)查窑补引 段木接种7~10天,使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检查时若发现段木上不长菌或污染杂菌即应进行补缺。方法是将窑的盖土扒开,露出段木,取去一段,以菌丝生长旺盛的窑中取出一段补上,然后将土覆回;或是将不上菌窑内的段木全部取出,晒去水分,再将段木重新削口,放回原窑用菌种接种。 (2)培土 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苓体不断增大或因大雨冲刷表土层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长。故要勤检查,发现窑土裂开或苓体露出要及时用细立培土,同时还应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止人畜进入地内踏踩。 4.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是白蚁,危害严重。接种后当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温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发现蚁路,及时用药喷在蚁身上,使之带回窑内互相传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灌水蚁穴,并加盖砂土,灭除虫源。 (五)采收加工 (1)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高产可达25~40千克。 (2)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